遊菲注意|菲律賓宿霧水母激增 女遊客慘遭螫傷 頸留逾百傷口 醫生1原因籲:勿用清水沖洗

健康資訊

撰文: 羅嘉欣

發布時間: 2024/06/04 14:20

最後更新: 2024/06/09 09:06

分享:

分享:

【菲律賓/旅遊/水母/紅疹/潛水】旅遊注意!踏入夏季,菲律賓旅遊熱點宿霧水母數量暴增,有遊客前往潛水賞鯨時,遭水母咬了過百處傷口,患處紅疹褪去後仍痕癢不止。當地漁業水產資源局呼籲,遊客應遠離水母「泛濫」的地方,以保障自身安全。有醫生提醒大眾,遭水母螫傷後勿要用清水沖洗,恐會令情況更嚴重。

最新影片:

綜合台媒及 《公視新聞網》報道指,一名台灣女遊客5月29日前往菲律賓宿霧墨寶潛水,翌日再到歐斯陸賞鯨,雖然當時身穿水母衣及配戴手套,但頸部至胸口位置並未有做防護措施,因此下水後遭大批水母螫咬,傷口將近上百個,泛起一大片紅疹。

事主無奈指,下水前當地人亦沒有提醒她們水中有大量水母,加上水母體積「小到肉眼都看不太到」,因此被咬時未有發現。她當日於水中停留約半小時,上岸後才感到頸部和下巴輪廓處出現觸電般的痛癢感:「癢到就是其實我在台灣有帶藥過來,但是完全沒有用,(要去)救護站拿氨水跟醋才有用,才會止癢,但是被水母咬過的地方,其實大概要4天才會消腫,然後其實是會留疤的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疑氣溫升高致「水母大爆發」

據悉,當地媒體早前曾發布相片,指薄荷島邦勞島海域上出現大群密集水母的,當地漁業水產資源局亦呼籲勸遊客最好遠離這些地方。在菲部落客「熊熊來七逃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,近期菲律賓氣溫突然急升,導致海水溫度也會上升,浮游生物增多,因此水母導致聚集覓食,坦言今年數量較過去大幅增長。

水母螫傷急救步驟

台灣皮膚科醫生游鴻儒呼籲大眾,遭水母螫傷後勿要用清水沖洗,否則恐令毒液滲出:「在海水旁邊沖,能夠把裡面的毒針沖掉是最好,沖越久越好。」整形外科陳柵君醫生則提出以下3大急救步驟: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醫生:確保傷口獲消毒 降發炎、疤痕增生風險

對於在泳灘遭海洋生物誤傷,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訪問時指出,首先應盡快為傷口消毒止血,再觀察傷口範圍及嚴重程度,適時求醫。如無法了解該海洋生物是否具有毒性,建議亦可拍下照片,求醫時再轉交醫生參考。

由於海水雜質多,陳厚毅醫生強調必須確保傷口獲妥善清潔,否則容易出現發炎、潰爛,甚至日後出現疤痕增生的風險。如想避免遭海洋生物誤傷,他建議下水時可穿上適合水上活動的運動長衫、長褲及鞋子,同時兼具防曬效果。不過,他提醒嚴重濕疹患者或皮膚有傷口人士避免接觸海水,以免皮膚受感染,令病情加劇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